“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方言俗语,也如同这座古城所呈现的历史地层断代一样,在其词汇系统中沉积,产生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词汇层。各个时代所产生的新事物、新观念,都会在词汇中留下影子,词汇成为返照历史的一面镜子。共时地看,各种类型的词汇成分有系统地共处于一个方言之中。历时地看,处于共时平面的各类词语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经过历史上操该方言(或其前身)的人民的选择,不同方言之间词汇的竞争、整合,逐渐沉积下来。
给方言断代是一件冒险而又有趣的事情,因为就多数语词来说,很难断然地就确定它们产生的时代。语言的继承性表现在很多词语同用于多个时代,意义变化不大,只不过在使用频率和用法上有所不同而已。新词语只有在社会上普遍流行开来,才能得到文献的记录。在文字还被少数人所垄断的时代,新词从产生到见于著录有一个不小的时间差。不过,既然它不见于前代文献,说明产生的时间即使不是在得到记录的时代,也不会相去太久。在此文中,我只是要大致反映寿县方言词汇的历史层次和趣味,以待来者。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春秋晚期蔡昭侯申(公元前518~前491年)之墓。位于安徽寿县西门内。1955年治淮工程中发现,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清理发掘。史载蔡国于昭侯二十六年避楚就吴,迁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