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寿县企业家联合会  今天是: 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时事
  企联动态
寿县企业联合会携手兄弟协会开展清明节红色教育主题活动
寿县企业联合会开展“迎新春·送温暖”慰问企业困难职工活动
寿县企业(企业家)联合会组织开展“战略定位”学习培训
喜报 2022年淮南市百强企业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热烈祝贺企联执行副会长单位——安徽聚红盛餐饮集团合肥三……
寿县企联组织开展“追忆革命征程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教育……
喜报 评选揭晓
县企联会会长张恒军陪同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
 
古城文化
  文物古迹 
  文字:[大][中][小]   阅读次数:2133      返回 

铜铸十八罗汉

  铜铸十八罗汉,原在县城北门内圆通寺,1962年移入报恩寺。现存15尊。这些造像体积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态栩栩如生,其造型则表现出简练浑厚的特点。由像背刻字知其铸造年代为明万历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6月9日,安徽省文化局公布这些造像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金棺

  金棺,置于银棺内,亦头北尾南,6片黄金薄片铆合制成。长10厘米,宽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头亦有双扇假门,门扉装两只金丝环,门楣饰连球纹,门上方及左右侧皆伸出莲瓣形背光。棺身全为忍冬纹,内底部凸现“重佛舍利”四楷体字图案,文字俱为捶揲而成,棺内装满“舍利”。

银棺

    1977年,寿县报恩寺宋塔地宫所出,棺似船形,存放在一石涵内,头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盖宽8—9厘米,口宽7.4—8厘米,是用银质薄片捶揲铆接而成。棺盖饰“双龙戏珠”图,一侧饰佛子10人作缓步徐行或敲钹,似送葬祭祀式;一侧饰如来佛半卧像,身后侍立弟子10人,棺头为双扇假门,有门钉4行,每行8枚,有衔环;门前为6级台阶,两侧各立一侍者,棺尾饰一合掌坐佛于正中。

楚大鼎

    楚大鼎,又名“大侣鼎”、“铸客鼎”。民国22年(1933年)在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馆。

报恩寺

    信步东禅寺,夕阳古塔尖。
    院深藏野竹,垣矮如远山。
    端坐佛含笑,颂经僧不闲。
    一声清磬动,明月送人还。
    这首《游东禅寺》诗中所指东禅寺,就是寿县城内的报恩寺。这座千年古刹,随着古城的开放,吸引来无数游客。
    报恩寺座落在城内东北偶,旧名崇教禅院,或名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年。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忐观年间(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一万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走到东大寺巷尽头,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已倒塌。残存的塔基危及游人安全,于1977年拆除时,发现塔基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门前有长廊,立石质方形廊柱,柱面有花鸟浮雕,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此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景。大殿内东、西、北三面是省级征战保护文物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铜铸造像几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进入殿门,正中摆放着半人高的铜香炉,你别小看它,州人都知道这叫“城里城”,因为城里的主要名胜古迹均铸在香炉四周壁面上,所以叫“城里城”,此亦为八景中之一景。大殿东侧是僧祖堂及涤尘精舍,两侧是禅堂、维那寮。
    穿过大殿,即来到第三进院,毗庐阁居高临下,肃穆典雅。越过西侧圆门,即来到新建的“碑园”。在这里不仅可以尽情欣赏历代名人碑刻,一饱眼福,而且何以漫步在古朴典雅的长廊之中,抒发思古之幽情。
孔庙

    古城西大街中段,有一座北向南的宏伟古建筑群,这就是俗称“黉学”的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据《寿州志》记载:此建筑始建于唐,元代由城东南隅移建于此。占地面积达二万平方米,有坊、阁、殿堂等大小建筑物三十处。
    饱经沧桑的孔庙,虽占地面积有所减少,但主要建筑物如大成殿、明伦堂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特别是近年来经国家拨款维修,面貌一新,接待四方游客。第一进院前是牌楼式的“泮宫”、“快睹”、“仰高”三坊,斗拱飞檐,古色古香。第二进院正是半月形的“泮池”,常被人称之为“状元桥”。人们总爱扶栏登桥,俯视碧水游鱼。池北中轴线上为“戟门”,东耳房为名宦祠,西耳房为乡贤祠。由戟门进入第三进院,即来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是黉学主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大成臀两侧有配庑,是放置从祀牌位之所。大殿前是一米高的石块月台,台周护以雕花石栏,台左、右是两棵参天银杏树,把大殿点缀得更加肃穆。从大殿左、右两则之“外堂”、“入室”二门即进入第四进大院,明伦堂居最后。现为县文化馆所在地。

奎光阁

    在城西大街孔庙的右侧,耸立一座三层楼阁,这就是亦被称为奎星楼的古建筑——奎光阁。这是在清乾隆年间,由知州张佩芳主持建成的,匾曰:“奎光”。至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州龚式谷鉴于奎光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又于原址改建成今日的奎光阁。虽几经修葺,但原貌未改。
    阁为三层,高二十米,木结构,平地六角形,自下而上,逐层收缩,飞檐斗拱,造型别致,挺拔宏丽,为阁类建筑的珍品,阁基于石台,五面设栏,成宽敞的回廊。阁内六根“通天柱”直通顶层,每层梁木与柱相连。阁内沿壁设有旋梯,游人可拾级登临,凭窗瞻望古城秀色。

宓子墓

    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曾为单父宰,死于楚地,其墓在瓦埠镇东南铁佛岗。墓周140米,封土高3米,时有过客凭吊。

淮南王墓

    淮南王墓,位于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东,四顶山南,合(肥)阜(阳)公路寿县段北不足百米处。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吴坤修楷书“汉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之寿县人民政府拨款依“覆斗式”原墓形重修。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1米高度青石护土墙,迎面镶石刻保护标志、重修墓碑记和管理规定。墓南铺筑连接合(肥)阜(阳)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设有青石栏标。为寿县城北又一处引人注目的胜迹。

斗鸡台遗址

    斗鸡台亦称北鸡城。遗址位于城西南15公里,寿(县)正(阳)公路北侧,邸家小郢西60米处。相传为楚王斗鸡的地方。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统的陶片分布。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秋,曾作试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遗址。

寿州窑遗址

    寿州窑遗址分布较广,目前发现的多在寿州古城之北及东部山地(今属淮南市)。寿州窑为唐代名窑之一,位居第六。陆羽《茶经》亦将寿州窑生产 的碗列于洪窑产品之上,位居第五,称“寿州瓷黄”。寿州窑产品因得淝淮交通之便遍及南北,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县城内南大街留犊祠巷西清真寺巷内,坐西向东,占地5632平方米。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唐宋时寿城清真寺建于城内西北隅,明代天启年间移今址。寺内院落东西长128米,南北宽44米。中轴线上布置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西侧亦设有偏门。二进院落为中院,正殿为无相宝殿,即礼拜殿。礼拜殿面阔5间,深7间,四周设廊,正面通作隔扇门,两侧中开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两侧亦设有偏门。二进院落为中院,正殿为无相宝殿,即礼拜殿。礼拜殿面阔5间,深7间,四周设廊,正面通作隔扇门,两侧各开券门5道,两股一体,重檐歇山顶,以勾连结式衔接。殿内明柱50根,内涵49间半,936平方米。殿前为平台,南北厢房原为阿文大、中、小学教室及水房等。北厢房西接“筛海洞”。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南北面观,檐飞角交,壁合珠联;东西相望,壮阔雄伟,浑然一体。

廉颇墓

    廉颇墓,位于今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今日为旅游胜地。

柏家台遗址

    1985年4月,在寿(县)蔡(家岗)公路拓宽工程施工中,于今东津渡西公路边沿发现一古代建筑遗址,总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因遗址天柏家台村,故名为柏家台遗址。省、县文物研究工作者,对遗址作了发掘,发现有大型石柱础、长方形铺地灰砖和四叶纹、山字勾连纹槽形砖,凤鸟纹、树云纹圆瓦当等遗物,建筑规模宏大,器物纹饰丰富多彩。参加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亦专程来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认为该遗址可能是楚郢都寿春城内宫殿建筑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发现。”

吴王光鉴

    春秋晚期吴国青铜器。鉴为圆腹平底,两兽首耳并附环,口至腹部均饰以密集细腻的云点纹,下腹饰一周蝉羽纹,腹的内壁相对有4小圆环,并有8行52字。器高35、口径59、底径33厘米。因作器者为吴王光(阖庐),故名吴王光鉴,是吴王光为其女叔姬嫁于蔡所作的媵器。1955年5月出土于寿县蔡侯墓,共2件,形制大小,纹饰铭文相同。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
    鉴陪葬于蔡侯墓,反映了吴蔡两国关系的密切,还说明了同为姬姓的两国贵族可以互为通婚的史事。对研究春秋时期吴国、蔡国的历史及两国之间关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蔡侯鼎

    春秋晚期蔡国青铜器。共有17件,在盖内或腹内均有2行6字铭文。
    此17件蔡侯鼎,1955年5月出土于寿县蔡侯墓。现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
    这批蔡昭侯申铜器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春秋时期周礼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成为考古学领域研究这一时期器物类型学的标准器。

蔡侯簋

    春秋晚期蔡国青铜器。簋系方形底座,器身有两兽面形耳,盖形置五瓣莲花形抓首,盖沿口处有4个相对兽首,使其与器身口沿相扣。盖内有铭文2行6字,器身通体饰以蟠螭纹,同样型制共有8件。通高36、口径23.8厘米。
    此器与蔡侯鼎同出一墓,现分别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

鄂君启节

    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该器用青铜铸成竹板形,五件为一套,分舟节和车节两种。舟节长31、宽7.3、厚0.7厘米,正面有 金铭文163字。车节长29.6、宽7.3、厚0.7厘米,有 金铭文148字。现分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
    鄂君启节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符节制度和楚国地理、水陆交通、文字及政治、经济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大(fu)铜牛

    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此器用青铜铸成实体卧牛状,通体饰错银云纹,纹饰精美,腹下有铭文:“大 之器”四字。铜牛身长10,高4.5--5厘米。“大 ”是楚王治藏之长。
此器1956年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越王者旨于赐剑

    战国早期越国青铜兵器。剑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合成。喇叭状剑首,柄上有两道箍,其上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在剑格的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空心鸟篆铭文:“王 (越)王 (越)者旨于赐”。剑身通长54.5,宽3.5至4.6厘米。
    越王者旨于赐系越王勾践之子,即是文献中所记载的鼠石 与。在位六年(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
    此剑出土于西圈墓地的三号墓,寿县博物馆收藏。
    越王者旨于赐剑的发现,为研究越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对江淮间历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先进的铸造青铜兵器技术,是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楚金币

    战国时期楚国黄金称量货币。整块一般呈龟壳形版状,也有圆形饼状,正面刻有15-24枚方形或圆形阴文:“郢爰、”“ 金”、“陈爰”等印记,其含金量一般在98%以上。
    使用时,根据需要切割称量支付。寿县发现的楚金币,计有完整“郢爰”30块,无印记龟壳形金版18块,完整“ 金”4块,无印记圆形金饼和被切凿成半圆形金饼各一块,被切凿无印记楔形金饼4块,被切凿成大小不等的“郢爰”、“ 金”、“陈爰”127块。切凿最大的楔形金饼重437.21克,最小楔形金饼重309.2克;圆形金饼重254克;完整的龟壳形“郢爰”、“ 金”和无印记金币重250—272克之间;切凿“郢爰”最大的重220克,最小的重1.4克。
    大量楚金币的发现,为研究楚国黄金等量货币的浇铸技术、流通范围、使用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城内城”香炉

    明代青铜香炉。炉通高84.9,腹径60厘米,重约400公斤,其束颈,口沿平折,两附耳高起外撇。炉腹,外表为古寿春城浮雕,上有楼阁、浮云、人物、树木等。圆底,三蹄足。足根部雕有兽首,其两耳竖起,头顶有一独角,毛发卷曲,面目狰狞。
    此炉原为报恩寺内佛用之器,现收藏于寿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城内城”为研究古代寿春城的格局,建筑风格,民风、民俗以及佛教在本区域的发展情况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

方振武佩刀

    民国抗日将领方振武将军佩刀,由其后后裔捐赠给寿县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刀为钢质,身长82.4厘米,前部五分之二两边开刃,中部起脊,锋尖细长,后部五分之三单边开刃。两边均有血槽。近把处有一圆孔,经0.8厘米,孔内镶有黄金。刀把长13.8厘米,把首弯钩,镶硬木,整个刀把有一状似浪花的护手。刀鞘长84.2厘米,鞘首有扉棱环绕。鞘身后部两圈凸箍,各衔一环。
    此刀将为方振武将军挥刀跃马指挥千军万马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史实,提供了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证据。

牺首鼎

    春秋时期舒国青铜器。此器平盖,一边隆起和牺首遥相呼应,盖中立一半环纽,其面饰两圈卷云纹。椭圆形腹, 三蹄足。牺首两眼隆起,眼睛用绿松石镶嵌,嘴为圆形乳钉状,耳为长方形。鹿首两侧腹对称各饰一条铸雕盘龙,龙身遍饰回纹,该鼎通高27.6,腹径22.4厘米,重约3公斤。
    此器现藏于寿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该鼎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它对研究春秋时群舒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

三足羊尊

    春秋中期青铜器。该尊差平盖,中置牛圆纽。一侧作绵羊尾状下斜,上饰勾连雷纹,相对的一侧有缺口与羊颈扣合。口沿铸凸棱一周,和入器身口内。器身直口,圆腹,一侧突出羊颈与器腹相通,上为绵头,三钩形足。此物通高11,口径9.2厘米。
    三足羊尊是1975年12月寿县肖严湖出土,现被寿县博物馆收藏,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尊造逼真,栩栩如生,绵羊造型独特,堪称淮夷文化的绝作。

“奉车都尉”印

    汉代银质印章。印方2.4,高2.6厘米,龟纽,龟首昂起,四足呈爬行状,雕镂精湛,印文阴刻小篆“奉东都尉”四字。
    印章于1961年冬寿县板桥史家大树挖水渠时发现。现收藏寿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史料记载此印为汉掌管皇家车马仪仗官员的印章,它的发现对研究汉代中车马使用情况提供了可行的实物资料。

“长兴三祀”大钟

    后唐时期青铜器。此器铸铭“长兴三祀”(公元932年)。钟葵花边,圆径,钟纽残缺。其整体铸造精美,钟面被分为六区,区内主要有八卦符号和铭文,铭文记载了铸造时间、地点、功用、音律等。钟高170,口径125厘米,铭文铸重约5000公斤。
    此钟原为颍州(今阜阳)开元寺铸钟,约于明初南运寿州,置于钟楼巷之“声远楼”,大钟现收藏于寿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上一条: 楚文化     下一条: 土特物产
Copyright © 2017-2021 寿县企业联合会(寿县企业家联合会)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六安鹏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