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寿县企业家联合会  今天是: 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时事
  企联动态
寿县企业联合会携手兄弟协会开展清明节红色教育主题活动
寿县企业联合会开展“迎新春·送温暖”慰问企业困难职工活动
寿县企业(企业家)联合会组织开展“战略定位”学习培训
喜报 2022年淮南市百强企业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热烈祝贺企联执行副会长单位——安徽聚红盛餐饮集团合肥三……
寿县企联组织开展“追忆革命征程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教育……
喜报 评选揭晓
县企联会会长张恒军陪同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
 
新闻时事
  红星照亮人生路 
  文字:[大][中][小]   阅读次数:1610      返回 

                                                               记安徽三祥羽毛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应武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是70年代一部经典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60、70年代出生的人都是唱着这首歌,在潘冬子的精神鼓舞之下成长起来的。作为革命圣地的皖西六安,这里的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有着“龙剑峰上托日月,红河谷中释情怀”的激情,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一块英雄的土地。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不仅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同时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皖西儿女,他们成熟稳健、豁达大度,传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优秀皖西儿女的代表安徽三祥羽毛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应武先生。应武先生中等个头,微胖身材,圆润白皙的脸上镶嵌着一双能够洞察世界的眼睛,明净的额头闪闪发亮,显示出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的智慧,无论春夏秋冬他总喜欢带一副背带,如屈原说的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纪老而不衰”。(据说他的背带里也装满了故事)。配着他刚劲有力的步伐、沉稳优雅的谈吐,折射出一位成功男士的魅力。当谈到他的创业经历的时候,应武先生若有所思,显得庄严而又神圣,宛若诵读经典一样娓娓道来,跟我们讲述了他的奋斗过程,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有多少欢乐喜悦,也就有多少酸甜苦辣。

一颗红心向太阳   少年梦想待时飞

  1966年应武先生出生于寿县众兴镇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父亲是一个下放到农村的知青,母亲是淳朴的农民,兄妹共5人,应武先生在家排行老大。60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而他们的家庭在当地又算条件很差的。上小学的时侯,每当下雨下雪的时候,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或其他亲人送雨伞、送胶鞋,心里羡慕不已,眼睛里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期待。但每次都没有盼来家人的身影,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卷着裤腿,光着脚丫走回去。作为家里的老大其实他非常理解父母,姊妹多实在没办法照顾过来。
  1979年13岁应武考上了中学,当时在他年幼的心灵中升起一丝希望,那就是通过上学这个途径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的主人公潘冬子的英雄气概一直感染着他,让他立志将来要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最好能当“骑兵”,骑马挎枪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奔,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崇高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给撞得粉碎。正当他做着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的美梦的时候,15岁的他初二刚读一半却不得不挫学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包产到户,全家7口人分了10多亩地,父亲由于是下放到农村的知青不会种地,只好干起了剃头的营生走村串户给人家理发,以维持生计。这样一来所有农活全部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当时的农村生产工具简陋没有机械化,甚至一头耕牛都是几户人家轮流使用,每家两天,错过了就要等下一轮。搞不好还会耽误耕种。实在没有办法,母亲只好咬着牙、含着眼泪让他不要再上学了。就这样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为了让母亲不至于过分劳累,他配合母亲把10多亩地领起来。一个15岁孩子,很矮个子,才1.4米,用他那稚嫩的肩膀帮助父母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农忙的时候凌晨3点就起床,一直到月亮升起的时候还在插秧。农闲的时候跟着父亲学理发。干农活非常辛苦,即便是大人也有撑不住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年不更事的孩子。但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他还是勇敢的承担下来,而且暗暗在心里下定决心,就是种地也要把地种好、把田耕好。就这样一直干到了17岁。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锻炼了他不怕苦、不怕累、敢叫日月换新颜刚强个性。

改革春风吹进门   初涉商海抖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也吹动了应武先生年轻骚动的心。由于国家政策逐步放开,允许私人可以做生意,一颗年轻的心早已躁动不安。经不起他多次纠缠,母亲给他找了一个师傅,带着他一起做起羽绒生意。初涉商海,让他又激动又兴奋,也让他吃了不少苦头。记得第一次师傅带他出远门贩卖羽毛,挑着近百斤的重的羽毛走了一天的路来到一个集镇住下,第二天早晨坐小船到官亭,之后又坐车去南京、从南京再辗转到九江。第一次出门很傻,没有到过大城市,看到什么都让他感觉到很新鲜。就这样历尽了千辛万苦之后,第一次的生意让他赚了2块钱,也算是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之后,以后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除了跟父亲走乡串户学理发之外又多了一项羽绒生意。这让他感觉到生活很充实,也让当地很多人认识了他。18岁的年底去一个镇上买羽绒就有人亲切的称呼他潘老板。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做生意结余400多元。爷爷在镇上(现在众兴镇闫店街道)当时还有两间房屋宅基地,有了余钱爷爷就想让他们把房子盖起来。当时家庭姊妹多生活特别困难,父母不太愿意盖房子,后来找了很多人说才答应建房子,建房子的过程遇到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房子盖起来之后,按照父母的想法,是把他以每年300元的租金租给别人,但应武的观点和父母不同。他想自己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农活之外,就是东奔西跑到处飘,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无论如何要有自己的实体,才能够让全家人安身立命,衣食无忧呀。最后还是说服了父母,街上的房子没有租出去,留下来自己干吧。但自己干干什么却让他很为难,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子承父业,开个理发店吧。主意拿定后,想办法跟朋友借到100元钱到六安买了理发工具,开起了“新潮流”理发室,当时理发每个人3毛钱,新人开新店新开张,没有客源客人少,每天只能挣1块多钱。80年代初一系列香港、国外的电视连续剧在国内上映,由于当时人年轻,思想活跃,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强,他于是在理发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按照当时流行时尚设计了一系列的发型共年轻人选择。于是街道上的年轻人时髦起来,新潮理发室的生意好了起来,不但有了结余还用赚来的钱还清了借款。
  有了固定职业,家庭情况也好了很多,于是就有许多年轻貌美的姑娘对应武先生蠢蠢欲动,经过千挑万选,终于抱得美人归。一位做服装生意的姑娘跟应武两人一见倾心。第二年,有情人终成眷属,开花结果。 在爱情的滋润下,精力越来越充沛,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除了开理发馆,还兼做服装生意,开粮食机房、卖豆饼、贩化肥等,直到88年,跟两位合伙人在闫店街道开了一个羽绒收购门市部,从此,他的人生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丈夫当有凌云志   扶摇直上九重天

  六安地区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统称“皖西”。这里处亚热带的北缘,属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雨量适中;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这里山清水秀,水草鲜美、物产丰富,盛产“皖西白鹅”。 皖西白鹅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历史悠久。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抗病力强、耐粗饲、耗料少,且合群性强。“皖西白鹅”不仅肉质细嫩鲜美,特别是羽绒产量高、且绒品质优,因此带动了当地羽毛加工及羽绒制品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羽毛交易日臻频繁、羽绒产业逐步发展,面对这样的局势, 应武先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闫店成立一个羽毛收购门市部。这个想法和他的朋友一说,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最后有两位朋友愿意和他一起合伙。羽毛收购站很快筹备开张,上门送货的人络绎不绝,货源源源不断送来。收购站在当地名气越来越大,收购的羽毛越来越多。当时在六安只有一家畜产公司,而收购站也没有其他的销售渠道,这样一来是他们的经营一下陷入困境,怎么办?
  孔子说:“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他们为渠道发愁的时候,应武听说六安来了一家浙江的羽毛客户,收购的价格也很好,就住在皖西招待所内。得到这个消息,应武不敢怠慢,立即约同另一家收购门市部的周老板前往皖西招待所,他们询问了招待所的服务人员,并且查了一下住宿登记确定有此人在此,但他们一早便下乡收购去了,说晚上才能回来。当时是冬季,外面飘着大雪,怎么办?要等吗?还是上哪去找他们呢?周老板说:“你在这里等吧,我先回去了”。就这样应武一个人在那里一直等到晚上十点钟,他们终于回来了。在说明来意之后,对方非常感动,热情的接待了他,并留他在招待所住宿,约定明天一早到他们门市部看货。
  第二天早上应武跟着他们回到了门市部,当时门市部的存货大约有800斤左右,浙江的客户看了货以后比较满意。抽了样锁上了门,然后又到另外一家抽了样,也锁上门。最后,说他们还有任务,还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子去看货,但人生路不熟,觉得应武这个人诚实可靠,于是就邀请他一同前往,应武很爽快的答应了。他们一行人辗转了半天终于在下午一点左右到达了保义镇,在这里他们将要会见浙江商人事先约定好的一家客户。
  在这家客户抽样检查完后,客户虚假地说道:“你们在这里吃饭吗”?浙江来的客户看了一下手表,本想在他们哪里吃饭,但客户马上又说道:“你们慢走”,就直接把他们送了出去。大家觉得非常尴尬。
  然后应武介绍他们到了另外一个门市部,这个门市部的老板姓洪,一见到应武他们立刻迎了上去,亲切的跟他们打招呼:“啊!潘老板来了,非常欢迎”。应武便把浙江来的一行人介绍给洪老板,并说明他们今天之行的目的。洪老板非常高兴,马上把他们拉到了饭店,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浙江来的商人非常感动的说:“潘老板真有面子,如果潘老板今天不来我们恐怕连饭都没得吃了。”饭后他们对洪老板的货品抽样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是可以收购,定的价格也很好。浙江商人告诉他们,按照厂里的规定,货物要送到厂里,经过厂里检测后才能结账。他们同意了之后,两个门市部合伙拼车并安排人手把他们的货送到了浙江厂里。
  就这样过了三天,这天下午,应武先生正在门市部忙着收购,突然一辆吉普车停在了应先生的门市部门口,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下车就喊:“谁叫潘应武”,应武赶忙边出门迎接边随口应承:“我就是”。来人一把拉住应武先生的手,激动的说:“我这次来就是来找你的”。这时同来的另一位介绍到:“我们是浙江萧山畜产品厂的,这是我们的厂长章华军同志,这次章厂长专程前来拜访,是因为你们前几天送过去的货品经检验质量很好,而且比原样含绒量多出了5%。另外一家在货物里掺假,比原样少了5%。我们厂长觉得您是诚实守信的人,所以想和您见面谈谈,希望长期合作”。清楚来意以后,应武热情地请他们进屋详谈。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达成合作共识,两双坚定、有力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一握就是30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各行各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羽毛行业也不例外。随着开放的逐层升入,羽绒的出口量越来越大,国内的羽绒加工生产大有供不应求的态势。于是浙江的章华军总经理跟应武先生建议说:“你们开个羽毛加工工厂吧”。当时,他们羽毛收购虽然形势很好,但要开一个工厂,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另外两个股东钱都不多,不愿意投资。但应武先生态度很坚定,认为当时的局势,想要发展就不能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最后,应武先生还是说服了他们,另外两个股东每人投资8千元,在闫店征了3亩地,建了一个1千多平米的厂房,安装了烘干机,单箱风毛机等设备,设备由章军华投资。并且在工商局注册了“寿县众兴镇闫店畜产品加工厂”。从此由单纯的羽毛买卖转身成为有固定实体民营工业企业。工厂建好以后,由于有着几年从事羽毛交易的经验,再加上应武先生待人诚恳、经营诚信,工厂生意特别好。为了加强合作,促进工厂产量的提升,章中华主动借了300万元给他们用于工厂的资金周转。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潘应武的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大。
  1995年全国乡镇学习广东,大办乡镇企业。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及乡镇领导再三邀请,应武一时心血来潮跟众兴镇合作,兴办了一个“众兴镇塑料编织厂”,由潘应武任法人代表。编织厂投产后效益非常好,有些领导为了贪恋政绩,第二年要求上第二条生产线,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及企业的管理能力,应武坚决不同意,认为如此膨胀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编织厂刚刚运行,就像一个不满三岁的小孩,非要给他担100斤的重担能行吗?由于意见相左,应武果断地退了出来,转让编织厂所持股份。到了99年底,编织厂由于经营不下去宣布倒闭,政府领导出面希望应武能够收购编织厂,应武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同意了政府的请求,收购了众兴镇编织厂。2000年7月,正式成立了“安徽三祥羽毛有限公司”。
  商海博弈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潮起潮落、瀚海沉浮都不是个人的意志能够左右 ,但真正的弄潮儿从不惧怕突如其来的危险,而是把每一次的摔打当成锤炼自己铮铮铁骨训练,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初创的公司就像一叶扁舟在滔滔的江水中游荡。2003年,那一年闹“非典”,受到市场波动、税收以及经营管理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又一度相当艰难,一起打拼的两个股东思想上也有了问题,观念冲突越来越严重。最后,经过反复讨论达成共识。另两个股东知难而退,希望能够转让自己的股份,由应武一人全资收购。面临一个星期之内每个股东支付100万元的股权出让金,工厂的效益也不景气,怎么办?应武从小最爱唱歌,每当他高兴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用歌声来表达他的心声。而他最爱唱的就是这首《红星照我去战斗》,此时此刻,他的耳边仿佛又想起了那慷慨激扬的旋律,“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
  “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应武一筹莫展得时候,他突然想到了浙江萧山的两位生意上的老朋友。为了给自己的企业寻找一条出路,他只好硬着头皮来到了浙江萧山。第一站拜访的是浙江柳桥羽毛有限公司的付妙兴总经理,说明情况之后对方很爽快的答应借款100万元,并承诺第二天保证打到公司的账户。第二站来到三弘集团拜访董事长章华军,令他没有想到是,章董事长不仅答应借款150万元给他,而且非常赞同他们分开,对他说:“你们早就应该分开了,这样没有了观念的冲突,你的事业会突飞猛进”。就这样,他很快筹够了资金,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了股权出让金,保证了自己的信誉。此时,沉重的债务、公司的经营都压在了应武先生一个人的身上,他暗暗地发誓,我不能倒下!三祥一定要站起来!!有人说:“上帝在为你关上一上门的时候,会偷偷给你开启一扇窗”。暴风雨过后一定会见到彩虹和明媚的阳光。2004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市场解禁,贸易恢复,羽绒的价格也随着市场的复苏疯长到一倍。三祥羽毛有限公司很快处理掉积压的库存,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解决了流动资金,还清了所有的外债。从那以后三祥羽毛有限公司在潘应武先生的带领下,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尤其在他的爱人倾力的支持下,诚信经营、快速发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 的胜利,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先后被荣获“寿县十佳私营企业”、“先进民营企业”、“十佳龙头企业”、“六安市50强企业”、“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安徽省扶贫龙头企业”、安徽省“AAAA级信用企业”,2015年度公司荣获“县二十强工业企业一等奖” 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安徽省十佳新锐网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称号。有自主品牌“三祥”、“金三祥”。其中“三祥”牌2015年6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也是“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金三祥”牌也是“六安市知名商标”。
  他个人在创业的过程中得到了党和政府培养、得到很好的锻炼不断成长,担任过镇人大代表,14届、15届县人大代表,十一届、十三届县党代表、十五届县人大常委、十一届省人大代表,六安市羽绒协会会长、寿县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等。

成功不忘众乡亲  反哺社会献爱心

  奥斯勃说:“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自己而向生活索取什么,而是试图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人的意义在于劳动和奉献,在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应武先生的创业历程以及他对家庭、对宗族、对社会回报却恰恰印证了这两句话的精辟。应武先生用他的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生命最崇高的意义。
  他坚信,一个人的大爱应该是从他的身边最亲的人开始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最亲、最近的人他都不爱,那么他的爱心也是假的。因此,在他的多年创业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过自己的家乡父老,没有忘记自己的兄弟姐妹。除了自己努力打拼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且还带动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一起发家致富。他认为,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家族企业,只要管理得当,家族企业也同样能够创造辉煌。公司里的高管、中层干部、基层干部大多数都是由自己兄弟们担任,也正是这样,大家拧成一股绳,不分白天黑夜,创出非凡的今日的三祥。工厂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青年文明号”企业,1997年实现了产值超1000万元的目标。成立安徽三祥羽毛有限公司之后,2002年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新上一条水洗、分毛生产线。2005年后又连续新上两条生产线,走向规模经营。到了2015年度公司现实年总产值3.5亿,实现入库税收487万,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20161-4月份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实现入库税收150多万元。
  对待自己的小家如此,对待自己的家族也是同样,应武先生非常热爱潘氏家族事业。对年来对待家族事业孜孜不倦,积极参与潘氏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家族团结和睦,主动帮助困难家庭,济困扶弱不知疲倦,为家族的共同繁荣兴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2014年,六安潘氏祠堂修建,他一次捐款   万元。为了更好地促进家族团结,保护潘氏优秀的文化遗产,济困扶弱,奖学、助学为老潘家培养更多人才,为企业架起合作的桥梁,在他和敬孔等人的积极倡导下,经过多次筹备会议,于2105年10月18日,在六安东三十里铺悠然兰溪召开了安徽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大家感念应武对老潘家所做的贡献及他个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一致赞同推举他做安徽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会成立之后,在应武会长的带领下为安徽潘氏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成立大会到春节团拜,从济困、敬老到奖学、助学,从救助脑炎大学生到救助白血病患者,从太湖分会成立到皖北动员大会无不凝聚着组织者无私奉献的大爱,也凝聚着研究会全体宗亲的心血和汗水。目前全省宗亲空前团结、思路清晰、目标远大。各地宗亲联谊的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让全国宗亲刮目相看、交口称赞。
  除此之外,应武先生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把他的大爱撒向社会,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公司决定每年在当地选择20户贫困家庭对口帮助,每户都给与一定数量的资金扶持;向春蕾计划寿县基金会捐款,资助女大学生;每逢过年过节,公司坚持慰问儿童、老人、五保户等。向寿县三觉中学患罕见重症的权家佳同学捐款1.2万元,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在迎战淮河特大洪水时捐款5000元救济灾民、慰问干群;2008年初抗击暴风雪时捐赠200多件价值6万多元的羽绒服;在“512”抗震救灾中,认真组织了默哀和捐款活动,公司及全体员工奉献爱心捐款1.9万元;2009年公司向寿县三觉镇、陶店乡敬老院援建价值4万元的木材。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应武会长带领大家对社会、对敬老院、对特困大学生共计捐款近300万元。
  2015年,为了顺应当前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潮,相应劳动部门实施的“凤还巢”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并为了减轻乡镇财政负担,安徽三祥羽毛有限公司已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众兴镇农民工回乡创业园,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为有志之士提供发展的平台为建设更加和谐的新农村起到推动和模范作用。
  他坚信,企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塑造都要靠企业家的为人和胸怀,企业经营的不仅仅是他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在经营企业全体从业者的人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三祥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企业只有根植于肥沃的土地,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枝繁叶茂花果飘香。如今崛起的“三祥”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他都清醒的意识到,对内要规范管理、修炼内功,对外要拓宽渠道、广结善缘。而当革命老区留给他初不变的那种情怀,才是那一盏闪亮的红星照亮他人生的道路。

上一条: 热烈庆祝寿县企联第二届大会圆满结束    
Copyright © 2017-2021 寿县企业联合会(寿县企业家联合会)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六安鹏程网络